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85名18~35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5.7%的受訪青年進行就業決策時會參考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住房政策(69.1%)和落戶政策(63.2%)對受訪青年來說相對更有吸引力。55.9%的受訪青年認為現在的各城市人才引進政策過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長期考慮。吸引人才扎根,58.6%的受訪青年建議城市改善居住環境,54.7%的受訪青年建議各城市發揮自身優勢,提升長期吸引力。
住房政策和落戶政策對受訪青年更有吸引力
謝雨忻是四川大學應屆碩士畢業生,畢業后想留在成都。在成都引進人才的政策中,謝雨忻對與買房相關的政策比較關注,“期待能盡早有能力買房,在一個城市安定下來”。
北京某高校應屆畢業生張南(化名)心儀的城市是杭州,但還沒最終確定在哪里工作?!拔覍︵嵵?、深圳、杭州、南京這幾個地方的人才引進政策都很關注,但一圈看下來,感覺大多數都只是租房補貼、購房補貼等”。
調查顯示,85.7%的受訪青年表示作就業決策時會參考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14.3%的受訪青年表示不會。在各種人才引進政策中,住房政策(69.1%)和落戶政策(63.2%)對受訪青年相對更有吸引力,其他還有現金補助(50.7%)、就業創業激勵(47.1%)等。
“隨著城市化快速發展,城市之間的競爭加劇。國家對一線城市的發展規模作出一些限制,如控制用地規模、人口規模,實行減量化發展。這樣,二三線城市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有了更多機會去吸引一流人才?!敝袊嗣翊髮W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表示,最近一段時期,一些城市紛紛出臺吸引人才的新政策,如提供落戶便利、對符合條件的人才給予一定財政補貼,這反映了地方政府求賢若渴的態度,希望通過引進人才促進城市發展。同時,這些補貼也都設有前提條件,如按照南京市的政策,給予的補貼只能在本地消費,同時,對用人單位的資格條件等也有附加規定。
當下,一些城市為了搶奪人才,在補貼力度上層層加碼。對此,68.0%的受訪青年表示看重這些補貼,17.2%的受訪青年不看重,14.8%的受訪青年表示不好說。
“有的城市購房補貼給5萬元,租房按月給補貼。但我覺得吸引力不夠大?!睆埬险J為,首先,實行這些政策的大多是一二線城市,房價太高。對于應屆畢業生來說,這樣的補貼力度不夠。其次,對享受不同政策的人群劃分不夠明顯,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享受的補貼優惠差不了多少。第三,配套的人才引進政策跟不上。只給資金方面的補貼,但是有的工作機會少,發展前景差?!皩τ谀切┞鋺舯容^難的城市,住房補貼、減小落戶難度等政策還是很有效的。有的城市雖然有補貼政策,但就業或創業環境不行”。
謝雨忻說,成都的生活節奏比較慢,夜生活很豐富,又是自己的家鄉,“這里的生活更適合我,我更看重這些”。
北京某高校學生李妍(化名)認為,雖然補貼不一定就能吸引人才到某個城市發展,但能看得出該城市對待人才的態度。
吸引人才扎根,58.6%受訪青年建議城市改善居住環境
北京某高校學生牟深(化名)認為,現在大部分引進人才的政策缺乏長期考慮,“很多人不會因為一時的補貼就選擇定居的地方,做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經濟環境更能吸引人才”。
調查顯示,55.9%的受訪青年認為現在各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過于注重短期效益,缺乏長期考慮,54.9%的受訪青年指出有的城市跟風拼錢,沒有突出自身的優勢,54.3%的受訪青年認為有的城市沒有著力改善就業和創業環境,36.7%的受訪青年指出一些政策常常無法落實。
調查中,39.6%的受訪青年稱了解所在地的人才引進政策,30.4%的受訪青年了解程度一般,30.0%的受訪青年坦言不了解。
李妍指出,一些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落實不到位,給了不符合政策要求的人鉆空子的機會,而那些真正需要這些政策幫助的人反而享受不到這些待遇。
“我覺得北京天氣太干了,身體不適應,城市太大,出行也不方便。但是在杭州,到處都是綠瑩瑩的,水分充足,有山有水,騎自行車都開心?!睆埬媳硎?,對于她來說,一個城市的環境、氣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就業機會的多少,公司在當地的發展,自己以后的發展前景。另外,基礎設施完不完善、離家近不近、朋友多不多以及伴侶想不想去也很重要。
“我選工作地點的時候會考慮空氣和綠化,這方面有優勢的城市我肯定會考慮?!蹦采钫J為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更有吸引力。
李妍希望,各城市的人才引進政策能夠盡快落到實處,提出來一項就要做好一項。
怎樣才能吸引人才在一個城市扎根?調查中,58.6%的受訪青年認為要改善居住環境,讓人們安居樂業,54.7%的受訪青年建議各城市發揮自身優勢,提升長期吸引力,51.0%的受訪青年希望各城市出臺人才引進政策不要只拼錢,要腳踏實地發展產業,30.6%的受訪青年認為完善文化娛樂產業很重要,30.2%的受訪青年期待創造包容平等的氛圍,29.8%的受訪青年希望確保優惠政策落地。
“二三線城市正抓住機會主動出擊,提供更有力度的激勵機制?!睏詈晟秸J為,不同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不一樣。比如西部城市戶口吸引力是有限的,可能就需要出臺其他激勵性政策,城市的政策支持要與本身的資源要素稟賦相匹配,短板的地方要用長板來補。
他認為城市要想吸引人才留下來,應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是不斷改進公共服務,提升公共服務的回應性、配套性和便利性,讓人才來了以后,有歸屬感和親切感,能真正立身于這個城市;二是為產業發展、轉型升級提供政策支持,讓產業做大做強,從而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廣聚人才,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受訪青年中,來自一線城市的占31.3%,二三線城市的占58.8%,四線城市的占9.4%。(王品芝)
就業調查
56.7%受訪者發現職業學校在學生實習中充當“包工頭”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6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7.5%的受訪者認為,職校學生畢業實習中存在學校以實習“捆綁”學生的問題,56.7%受訪者發現職業學校在學生實習中充當“包工頭”,63.8%的受訪者認為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企業和職業學?!拔ɡ菆D”。
曾經,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的“頂崗實習”模式,對于職業教育來說,非常重要,學生可邊干邊學,在實踐中獲得知識。但是,中國青年報這份調查顯示,57.5%的受訪者認為,職校學生畢業實習中存在學校以實習“捆綁”學生的問題,甚至職業學校在學生實習中充當“包工頭”,“頂崗實習”模式受到廣泛質疑。
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環節,概括來說,主要是由于社會對職業教育缺乏普遍認知和公平待遇,同時資金以及師資力量投入少,教育管理模式落后。與此同時,缺乏相應的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就業服務平臺。而調查中所反映的問題,簡言之就是職業教育水平跟不上社會需求,大班教育輸出人才沒有合適的人才接收平臺,同時缺乏政策引導,導致學校成了“包工頭”,企業“唯利是圖”。
切實解決和消除影響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障礙,推進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首先,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及職業教育的發展,不斷調整相關政策,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鼓勵職業院校采取多種形式辦學、企業社會聯合辦學。其次,要適應社會的需求,不斷改進教育管理模式,根據市場需要,調整辦學結構,根據現有學生水平,使職業學習的招生“入口”和畢業“出口”都是市場經濟。同時,一方面要增加對于職業院校的師資力量可以引進一些有專長的高級技師和現場工程師,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增加資金的投入,構建新型設備,學習新技術,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此外,也要規范勞動保障制度,建立就業協議制度與勞動合同制度,更好的保護就業學生的利益,出現問題時,也有法可依,避免再出現學生充當“苦勞力”,填補企業的“用工荒”的問題。
59.8%受訪者表示周邊跳槽的人多:工作2-3年者為主
“部門有幾名同事順著‘十一’假期休年假和產假去了,現在我一個人負責3個人的工作,有些吃不消?!北本┠惩馄髥T工柳瑩(化名)吐槽說,公司年終獎到現在都沒發,按工齡增加的級別工資也沒有漲。她已經在做離職打算了。
頻繁跳槽已成為當下我國職場的突出問題。相比發達國家,目前中國職場的跳槽率明顯較高,在互聯網、餐飲、保安等行業尤為突出。有些地區餐飲服務員的跳槽率已達50%,保安行業的跳槽率更是達到了100%。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9.8%的受訪者表示周邊跳槽的人多,58.8%的受訪者表示跳槽的多為工作2~3年員工。66.6%的受訪者建議企業針對員工離職原由作出對應調整。
59.8%受訪者稱周邊跳槽的人多
“技術部門節前兩個人離職,我們部門還有一個同事下個月就要走了?!绷摻榻B,她們公司人員流動比較大,經常聽見“哪個部門的某某又走了”。
調查顯示,59.8%的受訪者表示周圍跳槽的人多,其中8.7%的受訪者直言非常多,表示一般和較少的比例分別為34.9%和5.3%。
“有三類人離職最多。一類是剛入職的,通常不到半年,甚至一兩個月,因為不適應工作環境和人際交往等‘閃來閃辭’;一類是工作兩三年的,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就走了;還有一類是業內有名氣的,被行內高薪挖走?!绷摽偨Y。
在上海某金融服務公司工作的王強(化名)從事技術崗位,據他觀察,人員流動主要集中在第三年,“工作3年就不算是職場新人了,會面臨一個岔路口。如果本單位能提供個人好的發展前景和薪資回報,當然就不愿意折騰,若看不到這些,離職的可能性會很大?!?br/>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表示,“3年”確實是關鍵期,不能算頻繁跳槽,“3年的時間,有一定的經歷和資源了,為自身的發展也奠定了基礎。如果有更好的發展平臺,作為年輕人,改變環境尋求發展,無論是個人還是用人企業,雙方都能達到更優效益?!?br/>
離職大軍有什么特點?74.3%的受訪者表示是“具備一定資歷”的人員,其次是職場菜鳥(45.5%),第三是資深骨干員工(35.2%)。從工作年限來看,工作2~3年(58.8%)的居多,其次為4~5年(33.8%)。其他還有:1年(29.2%),6~9年(9.1%),10年及以上(3.9%)。
福利待遇低、單位發展前景堪憂、個人發展空間低是跳槽主因
對于社會上頻繁跳槽的現象,58.9%的受訪者認為實屬正常,“機會多了,選擇當然多”;47.7%的受訪者覺得是企業欠缺留住員工的吸引力;46.8%的受訪者認為這是追求個人發展、上進的表現。其他看法包括:一山望著一山高(37.3%);沒有耐心長時間經營一份事業(37.1%);他人跳槽導致的帶動效應(32.4%);留下來的是最適合的(9.9%)。
張寶義介紹,跳槽分生存性跳槽和發展性跳槽兩種,“前者出于滿足生活需要,后者出于個人職業發展需要?!邸莿趧恿D移、人才轉移的重要方式,也是產業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钡⒉毁澩l繁跳槽’,“我們一直提倡工匠精神,都是需要在一個專業領域上能有長期的鉆研。工作時間過短,應聘時也通常不會被企業視作長遠培養和發展的人選?!?br/>
王強也認為,為了個人更好地發展,跳槽無可厚非。但頻繁跳槽說明一個人做事無常性,而且換一份工作前后要花不少時間,“經常跳槽的人能有多少時間用來工作?怎么在相應行業領域做專?”
張寶義認為,導致頻繁跳槽的主要原因是心態的浮躁?!耙恍┤饲舐毑皇歉鶕€人興趣和技術能力等選擇行業、崗位,而是去找那幾個公認的‘好工作’,這是‘面子’問題在作祟?!睆垖毩x說,如今工作機會多了,信息流通迅速也是一個促成因素,“身邊同學朋友通常都在同一領域,也會方便他們之間的流動。
”
調查中,受訪者認為福利待遇低(64.0%)、單位發展前景堪憂(58.6%)、個人發展空間低(55.1%)是跳槽主因。其他依次為:為了個人事業提升(48.4%),不喜工作環境(35.7%),人際交往不順(29.9%),增加工作閱歷(28.9%),心浮氣躁(19.1%)等。
66.6%受訪者建議企業針對員工離職原由作出對應調整
張寶義表示,頻繁跳槽員工的收益未必就高過長期穩定的員工,包括在企業成長的潛力和發展?!罢夜ぷ魇莻€費心費力的事,頻繁跳槽更甚,會增加不少成本,像業務、工作環境、人際關系的適應,也分散時間和精力。而且企業也愿意將核心的重要部門、客戶群等交給長期穩定的員工管理,受提拔和重用的機會也更多?!?br/>
如何應對員工頻繁跳槽?66.6%的受訪者建議了解員工離職原因,作出對應調整;60.4%的受訪者建議精準定位核心員工,有針對性采取留人措施;52.9%的受訪者建議評估員工,區分骨干、不可或缺、可有可無等類別人才;49.3%的受訪者提議建立一套科學的人才使用和儲備機制;8.6%的受訪者認為不必理會,企業可補充更新鮮人力資源。
張寶義建議,對個人來說,跳槽應該發生在有了一定資歷,對機會和時間有了長期發展的戰略性把握時,這才是錦上添花?!皵[正自身位置,清楚個人特長和興趣,不能光看外在的收入、福利等,工作應該是能為未來發展儲蓄資源和能力的?!标P于企業,他認為企業一定要讓員工看到希望,“承諾的待遇、薪級和職級調整都要兌現。同時企業在管理上對新進員工要尊重,像剛畢業的大學生,如果不能滿足基本的吃住等生存需要,也會被逼著跳槽。如果職員流失,新人培訓、新人工作效率不高等成本其實非常高,這是企業的損失?!?br/>
受訪者中,未畢業的占4.7%,已工作的占93.0%,待業的占2.3%;居住地在北上廣深的占32.3%,其他一線城市的占18.0%,二線城市的占30.6%,三、四線城市占17.7%。
52.8%受訪者發現近兩年返鄉就業年輕人增多
據報載,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8%的受訪者發現近兩年返鄉就業的年輕人增多了,據受訪者觀察,返鄉年輕人中選擇創業的人(60.9%)占比最高,從就業意愿來看,創業(52.5%)也是他們最想做的工作。返鄉年輕人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老家就業機會少(54.8%),其次是自己缺少一技之長(49.9%)。64.9%的受訪者希望社會為返鄉年輕人創造更多接受技能培訓機會。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多少寒門學子曾懷揣這樣的誓言毅 然奔赴叫做“遠方”的他鄉,只為逃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世代“循環”。如此可見,多數大學生不會主動回鄉發展,也是情理之內,不用大加針砭。要想使更多年輕人打消顧慮,回鄉就業,還需多方“給力”。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親情的紐帶和地域的認同固然是返鄉的重要因素,但僅靠親情和鄉情,并不能完全解決游子的疏離。尤其是在一個競爭無所不在的社會,崗位、職業、生計乃至利益的計算往往是第一位的,情感因素會變得十分蒼白,不可能給大學生提供足以讓其返鄉的全部心理支撐和價值判斷。我絲毫不否認情感在就業中的柔化作用,但在堅硬的現實面前,情感只能退居一隅。
年輕人返鄉就業或是創業,除了自身觀念的轉變外,關鍵還是要政府的鼓勵政策。只有實實在在擺在桌面上的優惠措施,才能夠展現招攬人才、熱衷發展的誠意,也才是真正能夠留得住”金鳳凰“的訣竅。一則可以通過大力發展當地企業,給他們提供更廣闊的施展才能的天地,讓他們大展身手;二則可以通過資金、技術支持,為年輕人們返鄉創業提供支持,減少自主創業的阻力;三則解放思想,以包容的心態接受創意,有”甩開袖子“,敢于創新的魄力。
當前,各地都為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推出了一系列好政策、硬 招子,我們呼吁并樂見,相關部門就著這縷“春風”,順勢掀起回鄉就業的熱潮,比如企業可以針對本地求職人員,在薪酬、福利上有所傾斜,吸引他們回流;政府可以提供更多政策支持,并推出符合市場與求職者需求的創業就業培訓,通過多方“給力”,讓年輕人返鄉就業或創業,放心歸來、滿意留下。
2016年最被看好職業,電商已經排到第四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 2001 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1.3% 的受訪者對 2015 年自己所從事行業整體狀況做出積極評價。近半受訪者在 2016 年看好醫生這一職業。
2016 年被受訪者看好的職業或行業排名 醫生居首
一、醫生 ( 43.9% )
二、教師 ( 38.9% )
三、互聯網 ( 37.3% )
四、電商 ( 34.9% )
五、技術人員 ( 34.7% )
六、公務員 ( 32.6% )
七、物流業 ( 27.7% )
八、創業者 ( 26.0% )
九、金融行業 ( 25.0% )
十、旅游業 ( 23.4% )
十一、軍人 ( 20.1% )
十二、家政服務 ( 14.6% )
十三、新聞記者 ( 10.9% )
十四、建筑業 ( 10.4% )
十五、房地產業 ( 9.3% )
十六、農業 ( 8.4% )
十七、實體零售業 ( 5.1% )
受訪者認為醫生行業將更受重視
小學老師王艷表示,因為國家二胎政策的出臺,自己和身邊的一些朋友都在考慮二胎的事情。而隨著二胎政策的不斷落實,母嬰產品會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同時也會促進醫生這個行業不斷求精求益,形成良性發展。
張北是一座二線城市的公務員,她認為,因為空氣污染的持續以及一些病癥的頻發,環境保護以及醫生這類職業會隨之更加受重視,這樣的大環境下會促使人們越來越注重養生和保健。
專家:熱點職業轉換頻次加快 物流、家政行業有潛力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表示,根據我國經濟目前走勢,經歷結構性調整后,應該會逐漸實現高質量就業。具體來看,新媒體、電商、互聯網中介平臺等與 " 互聯網 +" 有關的職業是當下熱門職業。" 不少熱門職位體現在‘新’上,并以信息的傳輸和加工輸出為特點 "。不過他強調,當前熱點職業的轉換頻次也在加快,很難有一個職業能夠長久的保持一個態勢。
張寶義認為,如今服務行業不斷職業化、專業化,細分越來越明顯。像生產性服務,物流、運輸,以及生活性服務,家政、金融保險等都相當有潛力。
2016 年不被受訪者看好的職業或行業排名 實體零售業居首
一、實體零售業 ( 34.5% )
二、建筑業 ( 30.3% )
三、房地產業 ( 29.9% )
四、公務員 ( 20.3% )
五、創業者 ( 19.0% )
六、金融行業 ( 19.1% )
七、農業 ( 16.2% )
八、技術人員 ( 13.4% )
九、教師 ( 12.3% )
十、新聞記者 ( 11.9% )
十一、醫生 ( 11.1% )
十二、旅游業 ( 9.4% )
十三、家政服務 ( 9.1% )
十四、軍人 ( 8.6% )
十五、物流業 ( 8.2% )
十六、電商 ( 6.3% )
十七、互聯網 ( 5.3% )
專家:汽車、房地產沒有更大發展空間
王艷認為,汽車、房地產已經接近飽和狀態,沒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一線城市,買不起房的人仍然買不起房。很多二三線城市閑置房屋非常多,轎車也遍地都是,需求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火爆 "。
張寶義分析,一些傳統的職業,在新常態下面臨的經濟壓力比較大。" 建筑行業分區來看,一線城市空房率低,下行壓力小,二三線城市空房多,需要消化,壓力更大。但建筑行業整體,從設計、施工建造、裝修,連帶房屋中介等一系列都呈現了下坡路的形式 "。此外,金融行業經歷 2015 年的跌宕,其形勢已經大不如前 ; 加工業在 2016 年也不被看好。
超三成的受訪者對自己所從事行業評價表示一般
那么,在剛過去的這一年,大家對自己所從事行業的整體評價如何 ? 調查結果顯示,51.3% 受訪者做出積極評價,具體而言,8.9% 的受訪者認為非常好,42.4% 的受訪者表示比較好 ;33.2% 的受訪者表示一般 ;15.6% 的受訪者做出消極評價,具體而言,13.3% 的受訪者直言不太好,還有 2.3% 的受訪者認為不好。
程燁 ( 化名 ) 2015 年 7 月剛在一家銀行入職,對于職業的發展規劃,她表示比較郁悶。" 當時還接到了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的 offer,因為銀行業口碑一直很好,于是選擇了就職銀行。但后半年的形勢急轉直下,對傳統銀行業非常不利。自己的心情也一直不‘晴朗’ "。
三成受訪者不愿子女從事自己的職業或行業
張北表示,自己的父母都是公務員,自己選擇做公務員很大程度上也是聽了父母的意見。" 我自己更喜歡美術設計,但父母希望我生活穩定清閑些 "。談到以后對自己兒女就業的意見,她表示,會盡量尊重孩子的意愿和興趣,不會勉強其做公務員。
調查還顯示,在是否愿意子女從事自己當下的職業或進入自己所在行業的問題上,38.8% 的受訪者表示愿意,29.7% 的受訪者坦言不愿意,31.5% 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